文 | 石鸣
前 言
小时候流行一套书叫《十万个为什么》,现在已多次被改写扩充,对一代代人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人从小就学会对事物提“为什么?”,这就是科学的开始。但我发现,这套书基本上都是针对不同的事物分别提问,因此看起来问题很多,但不可能深入。如果你盯住一件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不了十万次,只要在十次以内,一定是谁也回答不出来,定会问到上帝那里去。
1、什么是科学?
首先,我们来问第一个问题:“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是做科学的,但以前却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于是,我查阅了几种工具书,发现对“科学”这样严谨的事情,解释竟然有所不同。如:
《牛津双解词典》说:“科学是用有序的方法整理出来的知识,特别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试验而获得的知识,以及对这样的知识的追寻。”(Knowledge arranged in anorderly manner, especially knowledge obtained by observation and testing offacts; pursuit of such knowledge.);
《辞海》(1989年版)说: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新华词典》的解释与此类似。
前种解释比较低调、具体、谨慎;后种解释比较高调、空泛、强势,且带有对自然的蔑视以及实用的目的。可见对科学的解释是因人而异,或者说因文化和哲学背景而异的。(这里暂且不提信仰)。
但即使是在唯物主义文化里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也很少有人会认为科学就一定要去适应某种“社会的需要”或者是为了所谓的“改造自然”。比如: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就一定不会想那些。事实上,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对于科学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至少有相当一致的评价标准。我想前一种较为低调的解释应该是许多人都可以接受的。
如果我们再去看看科学史,还可以发现:人类对科学本身的理解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如今的“科学”可以称为“现代科学”,它与古代的“科学”已有很大差别。“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实验和数据是知识的基础)则是在“科学革命”之后才形成的,这场“革命”发生在近几百年的欧洲,此后,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积累!值得注意的是:恰好在这个时期,基督教文化已经在欧洲普遍形成。大量历史资料显示: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与基督信仰有密切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第二个问题来了解这种关系。
2、科学有没有前提?
许多人认为:信仰是建立在一些无法检验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而科学则是不加任何前提条件的,是纯理性的,所以是客观的,是可靠的。因此,搞科学的人无法去信仰上帝。我过去也曾经是这样想。
但是,科学真的就没有前提吗?或者说科学就没有自己的信念吗?我们至少可以找出三个信念(或前提):第一,事物是有规律的,是有原因的;(有一个真理的存在);第二,人可以通过感官和大脑去寻求那些规律(真理是可知的);第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是一致的且相通的(真理应有共识)。简单说:科学相信有唯一的真理存在,并相信人类可以通过实验和理性去认识真理的属性。如果没有这些前提,就无法做科学研究。但是,科学本身验证过这些前提吗?难道这不是科学家们未经检验就接受的信念吗?
如果硬要追究这些前提,那就必须问:为什么事物会有规律?为什么人有能力通过经验和理性去认识它?等等,这些问题在科学里面找不到答案!因此,科学本身也是有假设前提的,科学也有自己未经检验的信念。
这些信念从何而来?大量的历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唯心论或多神论的宗教信仰,都不可能产生出上述这些信念。因为那些宗教认为自然界是虚幻的,或者是没有规律的,变幻莫测的,人在那些信仰下对自然只能是恐惧,不可能去研究。我当知青时,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事情。一些很有经验和技术的老农,只因相信到处都是神,所以终身生活在惶恐之中。他们一代代人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始终无法上升为理性的知识体系。
尽管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伟大文明的兴起,出现过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但这些国家和民族几千年文明史都没有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如果说,科学革命可以解释为人类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那么这场革命就理应发生在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国。为什么没有这样?为什么只有在基督信仰文化成为主导之后的近代欧洲才发生了科学革命?这实在是发人深省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各种宗教信仰的要领去了解,你不难发现,只有圣经所说的“独一真神”,“上帝造人”以及“上帝要人管理世界”等信念才能带来“事物一定有规律”以及“人有能力去认识自然”等现代科学的前提和基础。即是说,科学的基本信念只能来自于基督信仰。
许多历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都指出,从13到18世纪大批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都是在基督信仰的驱使下去开展研究的。只是后来的教科书中几乎都忽略了这些科学家的动机和出发点。兰西.佩尔斯(Nancy Pearcey)在《科学的灵魂》一书中讲到:“早期的科学家并没有论证说,因世界是有规律的,所以有理性的上帝存在;而是说,因为有一位理性的上帝,所以世界一定是有规律的。”当我第一次看到《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一书中列出的科学家的名字的时候,简直惊呆了。我从小知道的那些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名字几乎都在其中!对现代科学的诞生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们竟然是一批基督徒!
你也许可以列举一些历史事件来证明基督教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但当我查考更多文献时,发现问题很复杂。这些事件包含了宗教本身在信仰上的偏离和失败,也包含了某些误传或误解。特别在宗教改革前后,情况更复杂。但只要你从整体上对比基督信仰的历史和科学发展历史,就不难得出相反的结论,正如佩尔斯在《科学的灵魂》中讲到:“基督信仰非但没有阻碍科学,实际上是促进它的发展;科学的原产地:基督教文化,不是科学的威胁,而是它的助产妇。”
如果我们做一个时间表,列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新教改革的年代,以及牛顿、帕斯卡、伏特、安培、欧姆、法拉第、道尔顿等科学家做出科学成就的年代,就不得不感叹,那紧接着发生在同一地区的宗教与科学的两场革命如此契合,这绝不可能仅仅是历史在时间和地点上的某种巧合!
如今许多人崇尚科学,享受科学的成果,但并没有想过科学的前提,更没有想过这些前提的由来。无论我们今天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领受了来自基督信仰的好处。哪怕是在唯物主义教育中长大的我们,在学习数理化知识及其逻辑思维方法时,实际上都接受了来自近代欧洲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遗憾的是,许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接受这个体系所依赖的信仰根基。
3、科学就是真理吗?
如果说科学的主体是人,那么因为人是有限的,所以科学也是有限的。
我自己是做“高压物理”研究的。这个领域最早的科学家是帕斯卡(1623~1662年),他是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名字作为国际单位制的压力单位被人类使用。他16岁发表《圆锥曲线论》;18岁做出第一台计算机;后研究大气压,提出流体力学的“帕斯卡定律”。他还在数学上提出极限和无穷小的概念,为后来微积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岁以后他就被疾病困扰,24岁中风瘫痪,39岁去世。他在最后几年深入思考信仰问题,写成了著名的《思想录》。
帕斯卡认为:人是在无穷大和无穷小之间一种非常有限的存在,他说:“我们的智力在思想的世界中所占的位置,和我们的身体在自然的广袤中所占的位置相同。”“让我们认识自己的界限吧。”
关于人本身,他说“就像物质本身不可能认识它自己一样,由物质和精神结合而成的人也永远无法认识自己,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或者在二者如何结合方面。”
总之,人是有限的,因此,以人为主体的科学也是有限的。
我们还可以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去感受科学的有限性。比如:人类对光的认识,经过光学、电磁学、量子力学、弦论、……,越来越深入和完备;每一种新理论的提出都是以过去无法解释的问题为突破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回顾这些过程,你就会相信即使目前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将来也必然要被扩展或更新,换句话说,任何知识体系都只是相对的,或者局部的,甚至是暂时的,是靠不住的。
这就不得不得承认:科学不等于真理。我们可以说:科学的目标是探索真理,但科学的任何成果永远都只能是局部真理的某种表象。科学永远只能去接近真理而绝不会成为真理本身。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前半句可以解释为:真理可以通过科学去追寻,但它并不是通常意义的科学;后半句可以解释为:真理的属性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表征,但它并不是通常的科学方法能够真正描述出来的。老子的领悟真是十分深刻!
但仍然有个问题:尽管科学成果永远不可能完备,但理性的科学方法应该是人类认识真理的唯一可靠途径吧?这个问题涉及到理性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
4、理性的极限是什么?
帕斯卡在《思想录》中说:“理性的最后一步,就是承认理性之外还有无限多的事物。……”他甚至还说:“没有什么比否认理性更符合理性的了。”就是说有无限多的事物是我们靠理性永远也无法知道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孔子劝导弟子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但我觉得,这句话还可以解释为:“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多少知识,同时还知道自己有很多知识都不知道,这才算是个真正有知识的人。”
老子和孔子真是人类理性的高峰!他们都意识到有一个超越人智慧的“道”存在。可惜他们始终无法知道那个“道”究竟是什么,只能留下“非常道”和“非常名”的感悟;还有“朝闻道,夕死足矣!”这样的感叹。这本身也说明了人类的理性是有限度的。
既然理性有这样不可逾越的极限,那么人类是否永远只能被排除在真理之外呢?人类就无法认识真理了吗?帕斯卡说:“我们不仅通过理性,也通过心灵来认识真理。”(《思想录》)这句话提醒我们:人不仅具有理性,而且还有心灵。
5、怎么通过理性和心灵来认识真理?
前面说到,科学家相信:人可以寻求真理。请大家注意,在这样的信念里,人和真理的关系还只是单方向的,是人主动去寻求真理;我们怎么知道就不会有另一个方向的关系呢?真理会不会主动来启示人呢?
实际上,真理一直都在启示人,并且已经给人非常具体的启示。如果没有真理的启示,人单方向的寻求只能是一无所获。迄今为止科学所取得的任何成就无不包含着真理的启示,只是许多人不去想或者不愿意承认。基督徒认为大自然就是上帝给人的“普遍启示”,圣经就是上帝给人的“特殊启示”。通过这两种启示,我们就可以了解真理,并且进入真理。
既然是“启示”,真理就是主动的一方,人则是接受的一方。如果只有单方面的启示,人不愿意接受,这种关系仍然无法建立。人是否愿意接受真理的启示,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你想要领受启示,就必须有一个基本态度:承认真理大于我们,相信他在启示我们,并愿意接受他的启示。这就是说要在真理面前有一颗谦卑的心。我在信主之前,几乎不愿意读圣经。有一位基督徒科学家对我说:“关键是要在上帝面前彻底谦卑下来。”这句话给我很大帮助。当我改变态度去读圣经时,很快就被真理吸引住了。
圣经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寻求真理的时候需要有一颗敬畏上帝的心。
比如,圣经开篇说:“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地。”你如果没有谦卑的心,马上就想把书关上了。但是如果你谦卑下来,仔细去想这句话。你会发现时间和空间几个维度的建立,宇宙万物的起源都被概括在这句话中了!并且这么大的问题竟用古人和今人都能读懂的话表达出来!谁能写出如此精炼而又内涵丰富的话呢?你一定会想继续读下去。
有一种尝试对某些人也许能有所帮助,就是先把你心目中的那个“真理”或“客观规律”等等换个名字,叫做“上帝”,你再去读圣经。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内容是能够接受的。但这只能算是偏于理性的一种临时方法,这还不是用心灵。怎样用心灵呢?你可以尝试把生活中最刻骨铭心的事情带上,去读圣经。你会发现圣经中那些人物和故事似曾相识,许多话说的就是你自己。你会惊讶:为什么几千年前,上帝就知道我所想和所做的事情?我在生活中好不容易悟出的一点道理,原来圣经早就跟我们讲明白了!你会觉得那真不是人可以写得出来的书!圣经是灵魂的教科书,我们必须要用心灵才能领受他。
6、基督信仰是什么?
简单说,基督信仰可以用《使徒信经》来表达,那是历代基督徒的信仰告白。就是相信圣父、圣子、圣灵这样三位一体的上帝。其中最关键的是信圣子耶稣,包括他的降生,他的死,他的复活以及他的再来。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可以说,如果不信耶稣,就无法理解整本圣经,也就无法进入真理。
帕斯卡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要想只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让那些不信上帝的人明白和承认上帝的创造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耶稣基督,才能让人脱离黑暗;没有耶稣基督,任何与上帝的联系都是断绝的。他在《思想录》中说:“我们只有通过耶稣基督才能认识上帝,我们也只能通过他才能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只能通过耶稣基督才能认识生与死。”他还说:“没有那以耶稣为对象的《圣经》,我们将一无所知,并且在上帝的本性和我们的天性中只能看到黑暗和混乱。”那么怎么才能相信耶稣呢?帕斯卡说:“我们只有认识了自己的罪恶后,才能认识上帝。”耶稣是为我们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的,如果你不认识自己是个罪人,不觉得你的罪需要付那么大代价才能得救,那你就难以接受圣经的整个真理。
认罪,这是让人最难接受的一件事,特别是有教养的知识分子,我相信许多人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什么硬要说我有罪?那么,什么是罪?有些人尽可能把“罪”说得轻描淡写,或者做一些其它的解释。我认为,如果“罪”那么微小,耶稣就不用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了。圣经说:律法本是叫人知罪,而律法集中表现为“十诫”,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十诫”来理解什么是罪。一说到“十诫”一般人很注意后六条,都是关乎人与人的关系,这当然没错;那些内容也是与许多国家民族的传统道德教育一致的。但是“十诫”中大部分文字强调的却是前四条,人与上帝的关系;没有前四条,人就无法遵守好后六条。可惜人类许多道德教育都只是围绕着后六条,而忽略了人与上帝的关系,不得不说是本末倒置!我们若不认父母,那显然是罪;但我们若不认那位创造我们也创造我们父母并且深深爱我们的上帝,这难道不是更大的罪吗?我自己就是通过这样的比较才来到上帝面前认罪的。
那么,“罪”与“科学”有什么关系呢?的确,罪不属于科学的范畴,科学无法解决罪的问题。明白这点也是我自己信主的原因之一。如果说“真、善、美”是真理的属性,那么科学只涉及“真”,而无法涉及“善”和“美”。所以无论将来科学发展到何等程度,最多也只能在人所能理解的范围内去趋近真理中“真”的那一部分。而一切做科学的人,崇尚科学的人,或者相信科学的人,都是人,都无法摆脱与罪的关系,因此也都需要认识耶稣,因为我们的灵魂需要得救,生命需要更新,我们需要进到那至真至善至美的真理中去。
7、无信仰的科学与有信仰的科学
刚才说,科学的前提来自信仰,那么无信仰的科学就是没有前提的,或者说没有根基的,是盲目的。尽管表面上还是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并且也可以取得一些成就,但本质上那些工作成就仍然得益于来自信仰的养分。
在没有信仰的情况下,人从事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可以归结为几种:1,求知欲(或好奇心),兴趣爱好(这些本是上帝给人的恩赐,但人不明白);2,价值感和荣誉感(也只有人才会有);3,功利性的目标(有人说:我做科研写论文就是为了升教授)。作为整个社会来说,发展科学事业的驱动力则可能是:“社会需要,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等等。(就像《辞海》对科学的解释。)
这样的科学发展下去是令人担忧的,不仅科学自身可能走向伪劣和混乱,以至于离开真理,不再是科学;而且还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前途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摆在我们国家和全世界的面前了!
这样说也许太空泛。我还是从个人经历来分享一点感受吧。
我从小就想当科学家,自认为很喜欢科学。主要驱动力是我的求知欲和人生的价值观和荣誉感。我在学习数理化知识的过程中基本上保持着强烈的爱好和主动性,我心目中科学家从事的工作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他们的荣誉比实业家和革命家具有更长久的光辉。
没想到人生道路很曲折,高中毕业遇到文革,接着下乡,然后当工人,在我人生最有活力的阶段,大约有十二年多时间,成天汗流浃背才能糊口,科学之梦破灭了。没想到当我31岁时竟然有机会上大学。我如饥似渴地学习,35岁毕业留校,终于有机会可以做科研。后来我多次出国做访问学者,并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我当上教授,担任一个研究所的所长等等。到现在做科研大约有三十多年。当我仿佛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时,却越来越感到整个生活并不是我原本真正想要的。我常常觉得周围的人很差劲,而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却并不比别人好多少。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找到那个理想的归宿,我的内心陷入极大的失望和无助。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本能地去追求一切更真、更善、更美的事物,但常不知道那真、善、美的标准是什么,源头在哪里。于是,当我们终于达到这个世界所崇尚的某些目标时,却发觉那真、善、美还是离我们很远,甚至越来越远。
我们的境况就只能像圣经诗篇中讲的那恶人的生命:“像糠秕被风吹散。”(诗1:4)今天风朝这边吹,我们就飘向这边,明天风朝那边吹,我们就飘向那边,我们的生命没有根基。因此也只能是“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罗7:18)我们只能一遍遍叹息:“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情很像几米漫画中描述的那样:“经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登上山顶,白云列队欢迎我们,但然后呢?……”
就在我人生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一个看似十分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来自夏威夷大学的基督徒科学家。他在高压物理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1999年他来中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后需要访问四川昭觉,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便委托我帮忙。我在川大接待了他们夫妇,在他们的帮助和感召之下,我和妻子开始一步步认识上帝。
2001年,我从川大来到西南交大,参加创建一个新的研究所。2002年我在访问夏威夷大学期间决志信主,半年后受洗。回想起来,这十多年是我做科学研究最艰难也是最愉快的时期。我们实验室从无到有建立设备,我坚持要做一台全新的实验设备,那是世界上没人做过的装置,其加压速率范围是过去任何设备都无法达到的。从2001年做到2004年,新设备问题不断,迟迟不能正常运行。我只好带研究生去外单位做很有限的一点实验,写一点低调的论文,维持着教师工作量的底线。我的岗位津贴下降到最低的水平。由于缺乏在本单位的工作积累,我连续几年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都没有得到。同事和领导也逐渐流露出对我这位“引进入才”的疑虑与失望;各方面压力很大。那些年,整个学术界的作风日趋衰败,各种所谓的捷径诱惑力也很大。但我信了上帝,我觉得那个新的探索就是上帝要我去走的一段路,一定有他的美意。因此,我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竟然可以保持前所未有的平静安稳,真是上帝极大的恩典!
2005年,设备终于成功,第一篇关于新设备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仪器评论”上;第二年,使用这台设备做出第一套实验结果,发表在欧洲的物理学杂志上。第三年,2007年,我们在SCI收录的几种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了八篇论文。那年我正好60岁,我觉得那就是上帝给我的生日礼物!后来,我们接连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许多研究生在那些年里取得丰硕的成果。更令人高兴的是:在这充满艰辛和喜乐的十年中,我们周围有二十多位朋友相继信主,包括我们组的博士生硕士生和其它专业的研究生,还有他们的亲友。上帝的恩典何等奇妙!以至于那位最初帮助我信主的科学家感叹地说:没想到上帝预备我那么多年,包括在灵命上和专业上的预备,原来都是为了石鸣老师!我觉得真是受宠若惊。上帝如此恩待我,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差派他的仆人来帮助我,把我从旷野中寻回!这十年多,我自己感觉非常好。因为有了基督信仰,我们的可以在困境中有平安,我们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好的发挥,我们可以在工作中享受到上帝所赐的最纯净的喜乐,也可以在这些过程中去传扬他的真、善、美。
现在,我对科学的体验可以概括成下面几句话:
科学的目的是更多地认识上帝;科学精神和能力是上帝的恩赐;科学研究让人亲近上帝;科学发现让人敬畏上帝;科学成果彰显上帝的荣耀。
参考书目:
[1]《思想录》帕斯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当科学遇到宗教》伊安.巴伯(三联书店)2004;
[3]《科学与宗教的对话》梅尔.斯图尔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上帝与新物理学》保罗.戴维斯(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
[5]《上帝与天文学家》罗伯特..加斯特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6]《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施密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科学的灵魂》兰西.佩尔斯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8]《宗教与现代科学的兴起》R.霍伊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8]《游子吟》里程(海外校园杂志社)2007.
- END -
© Copyright
馨香原创作品 | 分享即是祝福 | 转载后台联系
| 约翰福音 8: 32 |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和我们一起分享阳光
文艺 | 思索 | 爱 | 真理 | 生命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苹果手机用户,若您有感动赞赏本文,请扫描以上二维码,
并请加注文章名和作者名,便于我们统计。谢谢!
(安卓手机用户请按下面赞赏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馨香):科学与基督信仰
您好!请登录
已有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