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晨光
金风送爽,桂花飘香,中秋节来临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不禁会想起中国宋代的著名诗人苏东坡,他对月把盏、念亲怀旧时,一气呵成的《水调歌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是个文化全才,不仅仅诗词,对散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词作、散文、书法三项,均可雄视千年。苏东坡更重要的贡献,是为中国文坛留下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格形象。从文学角度来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精妙绝伦,天衣无缝。
但是从灵性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天上地下都寻遍了,只见人,不见神。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缺少对上帝的认识。
距离苏东坡时代约2000年,即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中东的以色列有一位大卫王,也写了许多诗篇,载入圣经。其中著名的诗篇第八篇第3-5节: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
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
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
你叫他比天使(或作神)微小一点,
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短短的3节经文中,足足有5个“你”字,这个“你”字代表上帝。可见在宇宙、月亮、星宿的背后,大卫看到上帝的作为,因为大卫认识上帝。
大凡吟月诗作,都蕴藏着深沉的悲戚和百般的辛酸,不是哀诉人世的艰辛,便是怀旧念情的伤感。在这里,大卫诗中提到月亮星宿,可能是诗人在万里无云之夜,目睹碧空瑰丽景象,遂抒发为赞美。大卫赏月的情怀却与东坡迥然不同。他不仅看到万物在月光沐浴下的幽美,还看到创造这美景的造物主对人的慈爱。他深深体会上帝创造的奥妙和伟大,也深深感受到做人的欢乐。
当人愿意思考神在宇宙中的威严时,就会忘却自己。正确认识人类自己的前提是首先认识上帝,因此在大卫的眼光里,宇宙的天体都在颂扬神的荣耀,因而诗人情不自禁从心底向神涌出颂赞。人虽微小,神却委以管理全地的责任。人的地位越高,对神越发敬畏,因为荣耀尊贵均为神所赐。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上帝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根据历史记载,景教在公元635年唐朝传入中国,到宋朝苏东坡那个时代已有450年。但是从唐宋的儒家文人中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诗词大作中,几乎看不到上帝的影子。
当时的景教就相当于现在的基督教。根据现在的历史学家和宣教学者,对景教宣教策略上的失败探讨可知,当时的景教传道士和儒家学者间,因为语言和思想的障碍,无法沟通,彼此有很大的隔阂,造成景教在中国传播的失败。
“失败为成功之母”,后来的宣教士利玛窦在公元1580年抵达澳门后,先学习中文,第二年和耶稣会的教士罗明到广东的肇庆。在广东20余年间,他致力学习中国典籍,并教授天文、地理、几何、数学等,从学者甚多。1601年利玛窦才到达北京,直到1610年蒙主恩召为止,他在北京与政府高官、士大夫往返密切,并引领数千人归信上帝,其中包括徐光启等名宦,基督教开始在中国知识份子和中国文化中扎下根来。
对比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和圣经大卫的诗篇第8篇,可以从文化中看到信仰的差异。大卫透过对月亮、星宿的观赏,引出对造物主的敬畏,中国的文化尚缺这一环。今天基督教在中国广传,要想生根、开花、结果,必须和中国文化有会通,才能够深入人心,不仅有基督信仰,还有基督文化!
- END -
月有阴晴圆缺,神却总不改变
| 诗篇 19:1 |
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和我们一起分享阳光
文艺 | 思索 | 爱 | 真理 | 生命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馨香):中秋望月——遥想东坡与大卫
您好!请登录
已有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