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腓力 一位10岁的姐姐受到指控,她动手杀死自己7岁的弟弟。随后,姐姐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并交代自己作案的经过和动机。 看到这则消息,或许我们会为一个幼小的生命的逝去感到痛惜,或许我们会为如此恶劣的事情感到气愤,或许我们会捶胸自问,这个世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她这么做,难道真的是出于仇恨?嫉妒?恐惧? 实际上姐姐没有杀害弟弟,反而很疼爱弟弟,而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精心预谋全民参与的谎言。其实,这部5月新上映的韩国电影《小委托人》(《어린 의뢰인》),改编自2013年震惊韩国的一起继母虐童案。
从漆谷继母虐童案说起
2013年8月14日,韩国漆谷,一名8岁小女孩因为腹痛而送医院急救,但到急诊室时已经停止了呼吸。实际上,这天继母林某正在向这位小女孩施暴,她一脚踩在孩子的肚子上,最终致其死亡。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位母亲试图把罪名嫁祸给10岁的大女儿,大女儿因为恐惧后妈的威胁,不得不承认是自己杀死了妹妹。后来与生父和继母隔离后,姐姐才慢慢说出真相:妹妹是新妈妈打死的,而自己也是受害者。
次年4月,这位继母以“谋杀继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其亲生父亲金某因虐待亲生女儿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这样的结局似乎有点大快人心,恶者得到惩治,有虐童行为的父母得到警戒,关心这一事件的人也终于得到了正义获胜的安慰。
如果只看情节梗概,那么这部扣人心弦的电影高度还原了那场虐童案件,可谓韩国电影在现实题材上的又一佳作,可见韩国电影对现实题材的擅长。但“改编自真实事件”,无形中又加重了这部电影的悲痛。
在电影中,10岁的姐姐多彬和7岁的弟弟敏俊自幼没见过母亲,他们很好奇有妈妈会是什么感觉,虽然回忆妈妈是平日最愉快的事,可他们从未回忆起母亲的样子。父亲似乎很少顾及他们,终日在外,平日很少能见到,更谈不上照顾他们俩。姐姐只好承担起家务起居,平时姐姐去学校上课,弟弟便在校门口等姐姐放学。即便这样,他们姐弟俩还是非常积极乐观。
直到有一天,新妈妈(继母)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往日的平静。孩子的名下汇集了亲戚、政府、其他机构汇来的钱,继母出现在这个贫穷、破碎的家庭,正是为了这笔钱。这些来自各界的善款未能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反而为他们招来了一位恶魔。
虽然继母也承担起了孩子们的起居日常所需,但她对孩子却没有一点耐心和容忍,稍有不满,便开始训斥,甚至动手打骂,慢慢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扼杀天性相当于扼杀快乐,孩子们开始变得敏感,处处小心翼翼,生怕惹怒这位新妈妈。
但孩子终究是孩子,再小心谨慎,也逃不过他们受到后妈虐待的“宿命”,尤其是姐姐,常常被打的满身是血,甚至耳膜破裂,必须住院治疗。终于有一天,弟弟敏俊在家暴过程中内脏破裂,当场死亡。片中虐童手段残忍得令人心颤,整部电影惊悚至极。
近些年听好些人在说,看到世上那么多苦难,各式各样的天灾人祸,恶魔横行,都已经不敢生孩子了,生怕他们在这个恶贯满盈的世界受苦。实际上千防万防,家贼最难防,电影最后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韩国虐童事件得到举报的,2001年有4133件,2015年有19208件,2017年有34169件,约增加10倍。在虐童施暴者中,每5个人就有4人是父母。中国的情况,或许相差无几。如果家长不成熟,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成为父母情绪的牺牲品。其所造成的伤害,或许还要在外人之上。
程序正义与良心的律
影片开头引用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这案件也暗示着整部电影所要探讨的主题,激发人们对于不公、犯罪事件的公德心,以及呼吁社会对此类事件的反思和关注。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也是对“好撒玛利亚人”现象在今日的默想。
1964年的一天,基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返回公寓的途中,遭到了一个持刀男子的恶意袭击。这位男子刺了她几刀,她大声呼救,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恶徒更加放肆,将基蒂·吉诺维斯击倒在地,并继续用刀刺她。最后有人报警,当警察赶到现场时,基蒂·吉诺维斯早已丧命,袭击者也已不知去向。整个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当时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
这件案子定义了“社会性负罪感”,围观的群众无形中成了帮凶。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从而产生“责任扩散”现象,大家都觉得“会有人去帮忙的,我就不多管闲事了”。
就像影片中的场景,邻居、老师、社工,明知这对姐弟遭到严重的家暴,却因为不想多管闲事、自找麻烦而选择回避,眼睁睁看着这暴力变本加厉。
同时,这也涉及到“程序正义”的问题。例如真正想帮上忙的儿童福祉社工,却没有帮忙的“权力”,他们不像警察能够获得暴力的证据,拥有搜查令,甚至有敲开门的权力。想要帮助姐姐多彬翻案的警察,却又因为多彬已经顶替继母认罪,且没有实际的证据,而无所作为。虽然大家明知凶手不会是这位年幼弱小的姐姐,但在法律面前,却只能根据程序办事。
这就是“程序正义”在现实世界激起的反应。“程序正义”又称“看得见的正义”,那么看不见(缺少证据)的部分,便因为不具备法律效益而失去指明真相的权力。这也直接导致了古今中外那么多冤假错案,而实际犯法者却逍遥法外。
其实这也是所有法律的局限,法律无法约束良心,也无法惩治人心。所以能让世界变好的,从来不会是法律法规。
多彬、敏俊的遭遇,旁观者的冷漠,就像在圣经中好撒玛利亚人那个故事:面对那位落在强盗手中的人的呼救,路过的祭司、利未人都装作视而不见,并找理由说服自己的良心,好让自己安然离去。
或许加剧悲剧的,是旁人的冷漠,他们的冷眼旁观,再度滋生行凶者的恶。这正是“吉诺维斯案”中指控的“社会性负罪感”,法律上无法判处冷漠有罪,但良心会。
所以最后,也正是因着良心的催促,那位曾带给孩子们希望和温暖的“社工叔叔”——律师郑烨,再度回到孩子们这一边,顶着压力去插手“别人家的事”,真正开始关心孩子的命运。也正是这些“多管闲事”的好心人,为这部有些压抑的电影带来了一丝曙光。
孩子是“我”的产业
无论戏里戏外,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对孩子的归属认同上,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拥有孩子的所有权,认为自己能够支配孩子的任何事情。
虽然孩子的归属问题并非是这部电影讨论的主题,但我认为,这与电影所揭露的现象有着直接的关系,至少关系着父母决定要如何对待孩子。
“孩子是我的产业,你们管不着”,这也是后妈智淑的观点,她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无论怎么打骂,别人都无权插手,也不应该插手。
的确父母对孩子具有监护和教养之责,圣经中也不乏这类教导:要用杖管教、教导自己的孩子,免得他们入了歧路。但管教的目的是把孩子从错误中挽回,让他走上正路,而虐待儿童,早就越过教导的边界,那只不过是为父母失控的情绪买单罢了。
圣经说:儿女本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是属神的,不可任由己意。我认为这很有道理。若是过于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掌控,觉得自己可以随意处置孩子,从而进入另一个极端,便会产生不少问题。
就拿影片所探讨的儿童虐待问题来说,首先社会对这类事情的监督非常困难,而且儿童虐待在法律上几乎是盲点。就像多彬和敏俊,面对后妈的暴力,他们无处控诉,不但找不到庇护所,反而还要提心吊胆和她住在同一个房子里,忍受突如其来的拳打脚踢。
同样的,或许那些旁观者也正这么想,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他们有权以他们的方式去对待。也就是说,孩子是他们父母的产业,父母可以摆布孩子的命运。虽然知道他们正遭受虐待,可自己却没有理由能出手干预。况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再者我们也无法插手别人的家务事,而这类虐童案,也很少能得到处置,受到法律制约。
所以这不只是部分极端家长出了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当社会主流都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产业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父母“滥用权力”。在这种成人主导的社会,儿童一直处在半遮蔽状态,被挡在人后,受人摆布,生存状态是好是差便都只能听天由命。
良心若是受不到约束,就容易滋生罪恶,酿成种种社会悲剧。就像后妈智淑,她的成长中也没有母亲,所以她也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她是一个可怜的人,但她的可怜又造成更多可怜的人。这种恶的延续,淹没了一代又一代……
我想起苏恩佩前辈的一句话:与其咒诅黑暗,不如燃烧自己。
虐童事件让人气愤又心疼,但我们必须走出阴影,像后来的郑烨和圣经中那位好心的撒玛利亚人那样,真正去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只有这样,暗黑之处才会真的亮起一点火星,使在其中孤单、徘徊、绝望的人看到一线光明的希望。
- END -
© Copyright
馨香原创作品 | 分享即是祝福 | 转载后台联系
| 腓利比书 2 : 4-5 |
各人不要单顾自已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
和我们一起分享阳光
文艺 | 思索 | 爱 | 真理 | 生命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
若您有感动支持馨香社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打赏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馨香):在这个暴力的世界,我们如何面对弱者——看电影《小委托人》有感
您好!请登录
已有0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