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Ivy Zhang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第一次听到《偷书贼》(《The Book Thief》)这本书,是在若干年前儿子的英语阅读书单里。我以为那是一本和孩子讲战争题材的小说文学,类似 《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这两本书读起来有点类似,偷书贼是二战期间德国少女莉泽尔;追风筝的人是帮助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实现心灵救赎的男孩仆人哈桑。
“换你一个吻怎么样,小母猪?”他说
电影中,鲁迪金色的头发在水中,莉泽尔说——好像一条金色的鱼。
正当我在担心鲁迪的安危的时候,我儿子对我说:“放心,他没死。不过他最后死了。”该死的剧透,让我心中对鲁迪的定格是阳光下的水中,金色的他。
电影之后的我,因为读书会才真正开始阅读中文版的《偷书贼》(如下图),选择图片的原因是因为我之后的所有摘录都出自这个版本。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偷书贼》,我会想起另外两本书:《数星星》(《Number The Stars》)和《追风筝的人》(《 The Kite Runner》)。选择将《偷书贼》《数星星》《追风筝的人》这三本书放一起比较,是因为偷书贼和数星星都是讲述二战时期勇敢和纳粹斗争,帮助拯救犹太人的女孩。追风筝的人主人公在邪恶面前失去行善的自由,让我想到偷书贼里马克斯的那本绘本——我一生都害怕俯视我的人。
不过,《偷书贼》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和另外两本战争背景历史题材小说不一样,偷书贼的故事其实没有原型,作者也不生长在二战时期——《偷书贼》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
作者马克斯·苏萨克出生于70年代(和平年代),住在与德国远隔重洋的澳大利亚。
《The Kite Runner》(《追风筝的人》)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故事的主角阿米尔的原型是作者自己,他亲身经历了阿富汗战乱和塔利班掌权的逃亡岁月。
《Number The Stars》(《数星星》)的作者美国作家露易丝·劳瑞(Lois Lowry)出生于1937年,虽然二战期间的她尚且不谙世事,但是她父亲是军中牙医。故事的主人公10岁的丹麦少女安妮,有当时一些历史人物原型。
关于《The Book Thief》 (《偷书贼》),有几个年份值得留意。作者马克斯·苏萨克(Markus Zusak)1975年出生于悉尼,父母分别为奥地利及德国后裔;在1939年的德国,故事主角9岁女孩莉泽尔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那时候马克斯尚未出生);书出版的年份是2005年,时年作者30岁。作者声称故事的一些细节是二战时期尚是孩子的父母在德国亲眼目睹的场景。假设马克斯的父母就是书中莉泽尔的年龄,那么他们看到书出版的日子可能已经是70-80岁的老人了(网上看到说2005年父母已经81岁,不确定来源)。马克斯把这本书献给父母,从某种程度上他以自己时代的眼光代替父母穿越到他们的童年,在描绘他们看到的世界的同时,自己参与构建了一个新的世界。
我该怎么总结这是一本什么书?
《偷书贼》自己如何总结这本书呢?
这真的只是一个小故事,主要讲了这么几件事:
-
一个女孩
-
一些文字
-
一位拉手风琴的人
-
一些疯狂的德国人
-
一名犹太拳击手
-
以及好几桩偷窃事件
- 真实的色彩
- 真实的历史事件
-
真实的细节
水晶之夜:1938年11月9日至10日凌晨,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袭击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的事件。“水晶之夜”事件标志着纳粹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的开始。
《偷书贼》中的犹太拳击手马克斯(Max),在水晶之夜,舍弃了所有的至亲,选择了一个人偷生。这成为他心灵上最沉重的一晚。
主要人员:青年和纳粹军队。
在绝大多数德国大学城里,那些激情昂扬的学生激进分子们正举行焚书仪式,烧毁那些体现非德意志精神的文学书籍,小册子,函件和记录。伴随着这一行动的是火把游行,军乐和大喊大叫的爱国演讲。
1933年5月10日,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提笔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下了一封信:“亲爱的朋友,我今天要告诉你,5月10日是光荣的一天,因为我的书在柏林劈柴堆上被焚烧了,就在我曾经当着千人的面做过报告的那个大学面前。”
今天的我们,知道茨维格大概是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诸多历史小说;知道罗曼·罗兰很可能是因为《约翰·克里斯朵夫》。但是,大概不是每个知道茨维格的人都听说,他在1942年自杀于里约热内卢。从1939年奥地利被占领之后,他失去了奥地利身份,加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又经纽约去巴西,在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沉沦后,他不堪重负选择与故乡一起沉沦。
《偷书贼》中这个场景被放在了1940年4月20日,元首生日的那天。那天,莉泽尔在焚书堆中偷到了第二本书《耸耸肩膀》。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有钱的犹太人,厌倦了让生命白白流逝的生活——就是对身边的一切麻烦和喜悦都耸耸肩膀,不去计较。
也是同一天,莉泽尔还明白了一个答案:
共产主义分子+盛大的篝火+一堆杳无回音的信+母亲受的苦+弟弟夭折=元首
“那好,”他把她放到地上,“现在……我们来试试”爸爸笔直地站在最低一级台阶上,高高地抬起手臂,呈四十五度角。“希特勒万岁。”
马克斯·苏萨克的母亲曾亲眼目睹,当一群犹太人被押往集中营,有一个男孩从围观的队伍中跑出来,给犹太老人递了一片面包,被士兵发现了,小男孩和老人都同时遭到了鞭打。听了这个故事几年之后,悉尼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光遮天蔽日,他们受到了一些犹太人的帮助,“那时的我们很饿,犹太人给了我们一些吃的。”
真实到了《偷书贼》中,变成两个场景:鲁迪忍受着饥饿,将自己的面包偷偷地送到犹太人的队伍中;当莉泽尔在去往集中营行进队伍中找到犹太朋友马克斯的时候,她和马克斯都被无情地鞭打了。
这还是德国吗?这还是纳粹德国吗?
“后来的日子里,他会成为一个施舍面包的人,而不是小偷”。鲁迪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但是鲁迪之中的人性自相矛盾,有一点善,有一点恶,却真实地如同发生在你我身边。对于苏萨克来说,故事是他创作的世界,也是他相信的世界,更是他改变世界的方式。
这是关于谁(什么内容)的故事?
- 这是一本属于死神的书,却关于活人的故事
- 关于书的故事:书中之书——四本特别的书
-
偷窃书单所串联起来的
这三种颜色是故事的调色板。有时候天空是白色的,有时候是红色的,有时候是黑色的,天空是空袭的背景色;苍白的脸,白色的雪地,遍地的尸体,汩汩流出的红色的鲜血流遍大地;黑色的烟囱里,黑色的废墟里,一个个轻白的灵魂被死神收集带走。
这三种颜色常常伴随着死神的出场,以第六章:“送梦人——死神日记:一九四二年” 为例,“那是值得铭记的一年,就像公元七十九年,就像一三四六年。” (注解: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摧毁了庞贝古城。公元1346年,黑死病在克里米亚半岛爆发。)
那个时候,斯大林格勒还只在白天打仗。
这本书,是讲述每一个奔向死神的人,无论老少、善恶、国籍、贫富、学识……,无一例外一起奔向他的书,这是一本被他接走,与他擦肩而过的人的故事,这也是一本为什么生,为什么死的书。
如死神自己所言,他最所羡慕的是人类可以选择死亡。
书名 | 作者 | 意义 |
《我的奋斗》 | 希特勒 | 它救了马克斯平安到达汉斯家,它成为后面几本书的纸张来源 |
《俯视我的人》(绘本) | 马克斯 | 从害怕俯视我的人的恐惧中得到救赎 |
《采字人》(插画+文字) | 马克斯 | 叙述了文字的力量 |
《偷书贼》 | 莉泽尔 | 记录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采字人》的回应 |
“我的一生,都害怕俯视我的人”
她对着充盈着橘黄色光线的房间,把话说出了口:“这些文字到底有什么用?”
《偷书贼》是莉泽尔写的书,也是在轰炸中被丢弃,被死神找回交还给临终时莉泽尔的一本书。最后死神用这本书命名了他自己口吻书写的故事。
书中书《偷书贼》用莉泽尔的眼光看待了战争中的身边人:
《偷书贼》的第175页记录的是鲁迪,就是我本文开始,电影中鲁迪为莉泽尔跳下河救书的那个画面场景,安珀河中那个鱼一般金色的影子。
《偷书贼》的第42页记录的是爸爸汉斯,“我觉得爸爸就是一台手风琴。当他看着我,对着我笑,对着我呼吸的时候,我就能听到音乐。”
《偷书贼》中莉泽尔临摹过马克斯的两本书和形状如绳索的云,那是她和看不见天空的马克斯用描绘天气结成的情感纽带。
我希望我把文字用在了对的地方。
《掘墓人手册》
《耸耸肩膀》
《吹口哨的人》
《送梦人》
《黑暗中的歌》
《杜登大词典》
《最后的局外人》
最后一次见到母亲”
《耸耸肩膀》讲述的是一个犹太人对生活的一切不予计较的态度,它本来应该被焚烧毁灭,但被莉泽尔从火堆中偷走了。就在焚书之夜,莉泽尔第一次把元首和她母亲的失踪,家庭不幸联系起来的那一晚。
《吹口哨的人》是莉泽尔在镇长夫人那里偷到的第一本书,是她为病中的马克斯读的第一本书,也是她在空袭防空洞里为大家朗读的那本书。也是为半年失去两个儿子的霍尔茨埃普菲尔太太读的第一本书。
《送梦人》是偷窃的第二本书,马克斯已经病了,莉泽尔读完第一本《吹口哨的人》之后,为他读第二本书。梦,噩梦,也是她和马克斯友谊的基础,是《俯视我的人》里的主要内容之一。
《黑暗中的歌》其实是镇长夫人送给她或者说是借给她看的书,镇长夫人开启的那扇方便偷书的善意之门,开启了她和莉泽尔的命运交缠。
《杜登大词典》镇长夫人给莉泽尔写了信,偷书变成了借阅。这本词典为非常时刻做了很多精妙概括的注释。
莉泽尔读《最后的局外人》的时候,爸爸汉斯正在外征战,她正为失去小儿子的霍尔茨埃普费尔太太,和失去弟弟的米夏埃尔·霍尔茨埃普费尔读书,虽然他们都完全不在听。
由偷窃书单串联起来的,既是本书的章节,也是各个富有意义的事件时机。
故事的地点和人物
- 虚构的希默尔街,含有讽刺意味的天堂街
- 贫富对照组
- 强弱对战组
-
鲁迪背后的真实人物:杰西·欧文斯
电影《偷书贼》的拍摄地是在德国的好莱坞格尔利茨Goerilitz,但是故事虚构的地点在德国慕尼黑郊区一个叫莫尔辛的小镇上,有一条街叫希默尔街Himmel, 翻译过来是天堂街。虽然叫天堂,但是和天堂没有半点关系。尽管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但是富裕和这个小镇和这条街并没有什么关系。
整个故事是在贫穷的德国人民的家庭中展开。当然这其中零星地穿插着富人和组织。
希默尔街33号住着胡伯曼一家。汉斯和罗莎有两个儿子,小汉斯和特鲁迪,分别加入纳粹党并奔赴前线。来到他们家的两个外来者是莉泽尔·梅明格,一个共产党人的后代;马克斯·范登堡,一个昔日犹太战友埃里克·范登堡的儿子。前者被收养,后者逃亡而来,确切地说,胡伯曼的家接纳了两个在当时走投无路的人。
他们的邻居有:
- 施泰纳一家:亚力克斯·施泰纳是一个裁缝,他和太太共有6个孩子,鲁迪·施泰纳是莉泽尔的好朋友 。鲁迪的偶像是黑人奥运冠军杰西·欧文斯。
- 迪勒太太:雅利安人,街角商店的店主。她的出现,在饥饿和无法企及的食物之间画出一个背景,让鲁迪和莉泽尔友谊登台,灯光聚焦在他们分享一根棒棒糖的甜蜜时刻。
- 霍尔茨埃普费尔太太和她的两个儿子:哥哥 米夏埃尔·霍尔茨埃普费尔,弟弟 罗伯特·霍尔茨埃普费尔 先后在半年内先于母亲离世。
-
普菲夫克斯先生。
与贫穷的希默尔街相对的是富有的格兰德街的镇长家,镇长赫尔曼先生,镇长夫人伊尔莎·赫尔曼,还有他们死去的儿子约翰·赫尔曼。那个向莉泽尔开启偷窃之门的书房就是夫人和儿子曾经的宝库。
另外一组贫富差距对照组是小偷团伙的头头:为了妹妹温饱去偷窃,仗义温暖的阿图尔·贝格,和富二代贪婪的小偷头领维克多·切梅尔。带领Rudy和Liesel第一次进入偷窃团队的头领阿图尔·贝格,虽然说任何人出了事没人会帮助他,只能自认倒霉,但是实际上他在他们逃跑被卡住的时候帮助了他们;相反的,继任者维克托·切梅尔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家庭富足、应有尽有。他住在莫尔辛的富人区,……他有的是钱,有的是香烟。可是他还想要更多的东西。”
还有一组以鲁迪为核心的对照组可以说是强弱对照组:汤米·穆勒:耳朵有残疾的男孩和弗朗茨·道伊彻——希特勒青年团愤怒的头头。鲁迪在强者打压弱者的角逐中总是为弱者打抱不平。
以鲁迪为线索,没有出场的人物杰西·欧文斯是历史上一位真实的奥运会黑人冠军运动员。这个让民族自傲的希特勒被打脸的黑人运动员化身为鲁迪的偶像,和他卓绝的运动天赋的力量源泉。
主要人物线索脉络
- 以偷窃为线索的人物关系
- 以书本为线索的情节发展
-
以死神为线索的灵魂拷问
关于偷窃,关于贼,这本书给了我不同的定义。
偷窃,可以是通过元首偷窃一代人的生命和未来,也可以是鲁迪和莉泽尔结下牢固友谊,抵御饥饿的纽带。还可以是身份被偷窃的犹太人马克斯。
本来配给制度就够糟糕了。
究竟是鲁迪和莉泽尔选择了偷窃,还是在他们能选择之前,他们,甚至整个希默尔街的人们的生存空间都已经被偷窃。
事实上,他像个德国人那样走了出去。等一等,他就是个德国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曾经是个德国人。
贼,从谁的角度来看是贼?贼偷窃了什么?
马克斯是偷天贼,只有在空袭的夜晚,空无一人的街巷,他才能出去偷看了天空,他说星星刺痛了我的眼睛。偷窃天空的马克斯被偷窃了整整二十多个月不能见到天空的日子。
“天上有星星,”他说,“它们刺痛了我的眼睛。”
莉泽尔是一个偷书贼,当她一次次一本本偷走曾经属于镇长儿子的书本之后,她把这些文字、这些故事、这些希望散布给了防空洞里的人,躺在地下室病得几乎要死的犹太人,失去儿子失去生的希望的霍尔茨埃普费尔夫人……甘愿被她偷书的镇长夫人不知道是否看到了故去的儿子的生命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在继续传播着希望。
那个曾经因为饥饿偷窃食物的贼鲁迪,之后忍受着饥饿,将自己的面包分给了去往集中营途中的犹太人们。这也是纳粹德国的人,也是纳粹德国发生的事。
还有那些背负着亲人死去,独自偷生的人们,觉得自己的生存是偷窃了挚爱之人的机会,或者是不够有勇气去陪伴他们奔赴死亡。马克斯的水晶之夜诀别,变成了无休止的噩梦,直到有莉泽尔的噩梦来救赎他;米夏埃尔·霍尔茨埃普费尔在弟弟罗伯特死后,一直为自己的侥幸残存而自责,终于忍受不住偷生的压力而自杀。
而从死神手里几次侥幸偷生的汉斯,为了昔日犹太战友埃里克·范登堡而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收留马克斯;他没有死在服役时的二战战场,但是却在家里被空袭击中;施泰纳先生以为他会死于战场,他保护了鲁迪留在后方的家里,但是鲁迪却死于空难,他活了下来。
1.亚力克斯·施泰纳可能不会和汉斯·胡伯曼一样受到惩罚
2.鲁迪可能会离开家,去那所学校
3.他也许会逃过一死,这仅仅是可能而已。
那一天在台阶上,亚力克斯·施泰纳悲痛欲绝。
当战争结束后,希特勒也归回死神怀抱的时候,施泰纳先生的裁缝店重新开张了,其实赚不了几个钱,但是他常常在里面忙碌,一起陪伴他的还有莉泽尔,以及某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劫后余生的犹太人马克斯。
偷生的人,还可以有另外一个选择,为了他们心爱的人,继续活下去。
人类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当莉泽尔说,爸爸是一台手风琴,他的呼吸是音乐的时候,汉斯面对的是长年不归的小汉斯,斥责父亲是一个懦夫!他听不见父亲的音乐。在罗莎长年的骂声中,汉斯拉着手风琴,尤其当马克斯来到之后,生活在恐惧中的他为了不引起怀疑,照旧拉着往日的曲子;当汉斯被惩罚而走向战场的时候,罗莎一直抱着手风琴的手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成为手风琴,意味着在弹奏不出曲子的时候,毅然能散发出音乐的生命力。不仅如此,手风琴还代表了汉斯信守承诺,冒着生命危险接纳马克斯。
踩在死神心上的孩子鲁迪,是一个喊着杰西·欧文斯一路飞奔的德国金发男孩。他用一个泰迪熊安慰了说英语的飞行员最后的时刻,却只能独自面对希默尔街的轰炸;他忍耐着饥饿,把自己的面包分给犹太人们,从一个偷面包的人变成一个施舍面包的人;这个在安珀河中追逐一本书的金色男孩,他一生渴望的吻却只能在死后得到,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太渴望得到这个吻,“他一定爱她到了难以想像的程度,爱到了他永远不会要求亲吻她双唇的地步。”
人类的潜能总是让我吃惊,尽管他们脸上热泪滚滚,却依旧能跌跌撞撞地前行,一边咳嗽,一边寻找,直到找到他们寻觅的东西。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馨香):《偷书贼》阅读笔记
您好!请登录
已有0评论